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姻被誉为永恒的佳话,他们的感情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在此背景下,周恩来的初恋情人常常被提及,成为人们讲述这段传奇爱情时的一个重要话题。
这位初恋女友被众人惋惜错过了一个优秀的伴侣,但事实上她自身同样光彩夺目,如同璀璨的明珠。
2017年,周秉德在其著作《我的伯父伯母》中首次披露了周恩来早年的一段感情经历,提及了他曾经的恋人。
周秉德提到,她曾经在感情问题上感到困惑,那时她正和一位年轻人交往。为了帮助她,周恩来分享了关于自己早年恋爱的经历。这次谈话让周秉德了解到,周恩来的初恋对象并非邓颖超,而是另一位女性,名叫张若名。
张若名于190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家境优渥,父亲曾任官职。她曾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求学,与邓颖超同窗。
张若名从小就在她当医生的叔叔家里生活,直到现在,她的堂姐妹们一提到她,都忍不住夸赞她是个了不起的女性。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若名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人共同组建了“觉悟社”。在一次请愿行动中,张若名和周恩来等人被逮捕,他们在监狱中通过绝食表示抗议,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获得释放。
获释后,张若名返回了保定的家乡,但家人却擅自为她安排了婚事。对此感到愤怒,张若名决定离开家庭。据她的堂姊妹们所述,张若名在悄然离开之前,给每位家庭成员写了一封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1920年11月,张若名、郭隆真、周恩来等190多名学生乘船前往法国,开启了他们的勤工俭学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张若名比周恩来早九天到达法国,原因是周恩来中途在新加坡下船,等待与蔡元培一同前往法国。
在《纪德的态度》一书的开头,翻译家和语言学家盛成分享了一段往事。他提到,1920年12月28日早上八点,他匆匆赶到里昂车站对面的一家大旅馆。在那里,周恩来向他引荐了郭隆真和张若名。从那时起,盛成开始教他们法语。他特别提到,张若名天赋极高,法语进步神速,简直像开了挂一样。到了1921年暑假,她的法语已经相当流利,水平相当不错。
从这段往事中可以看出,张若名天资聪慧,她的智慧正是让周恩来为之倾心的特质。
张若名后来与周恩来结为夫妻,当时周恩来已不再坚持独身主义。随后,她与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等人一起在巴黎参与创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
张若名的法语能力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能够流畅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法文原著,还经常在学习小组中担任主讲。1924年,周恩来将她的讲稿带回中国。第二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浅说》一书中收录了四篇文章,其中三篇都是张若名所写。
在法国期间,张若名的事业发展迅速,但1924年成为她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发生的事件使她与党组织以及周恩来的关系彻底中断。这一变故不仅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也让她与之前的政治伙伴分道扬镳。
这一年,法国政府批准了法共举办纪念活动,但明确禁止外国共产党成员参与。因此,法共不得不通知其他国家的同志无法参加。然而,旅法支部的任卓宣行事独断,无视禁令,执意派遣张若名参会并发表讲话。这一举动导致张若名身份泄露,随后被法国警方盯上并接受调查。
事件发生后,任卓宣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失误,反而把责任推给了张若名。面对这种不公,张若名感到极为不满,最终向党组织提交了退党请求。
面对张若名决定放弃革命道路,周恩来多次尝试说服她,但张若名态度坚决,最终周恩来只能尊重她的选择。随后,周恩来与张若名正式结束了他们的关系。同年7月,周恩来返回中国,两人从此断了联系。
周恩来与张若名分道扬镳的原因是什么?有人猜测是因为张若名退出共产党,但这并非事实。
周秉德提到,她的伯父曾亲口向她表达,他决心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甘愿为此献出生命。他还强调,自己的伴侣必须是一位能共同面对革命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坚定战友。
周恩来将革命视为毕生使命,而张若名的选择则更为多元。她精通法语,交流自如,学业优异,完全具备通过考试或学术途径进入高等学府的条件。
张若名对党内严格的纪律和忙碌的日常感到不适应,这与她向往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周恩来觉察到她的这种心态,最终选择结束两人的关系。
1928年,张若名进入中法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与同为中国留学生的杨堃相恋,并于两年后结婚。完成学业后,她凭借出色的表现,得到校长李圣章的赏识,被聘为该校教授,从此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
1931年初,张若名和丈夫一同回到国内,继续在教育领域工作,她的生活平静而舒适,外界的变化似乎并未对她造成影响。然而,到了1948年,为了避开动荡,她不得不带着家人迁居云南。
张若名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等她意识到时,已经与党组织渐行渐远。1949年,她重新联系上了北方的老朋友,这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伍”了。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加入了民盟,随后多次提出申请,希望重新回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
每年,张若名都会提交一份详细的入党申请,尽管屡次被拒绝,她依然坚持不懈。她还积极参与党课学习,定期与自己的入党介绍人交流,汇报思想动态。
遗憾的是,张若名的理想最终未能成真。随着十年运动的展开,她因早年主动申请退党而被贴上了"叛徒"的烙印。尽管后续调查证实她仅仅是退出组织,并未背叛同志,但在那个特殊时期,没有人愿意相信她的清白。
1958年的一天中午,张若名选择投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很快传到了邓颖超耳中,她既感到深深的悲伤,又充满了愤怒。邓颖超为张若名鸣不平,坚定地说:“她是个好人!”
